芯片破解电子工业大米”将周期反转
01. 周期低谷已现:库存、稼动率与价格三重信号
MLCC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显著,其景气度通常由库存水位、产能利用率(稼动率)和产品价格共同决定。自2021年第三季度起,行业进入下行周期,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,价格持续下滑。以消费电子领域为例,智能手机和PC市场需求的萎缩直接拖累了MLCC厂商的出货量。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,2023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同比下滑6.9%,中国市场规模同比下降6.8%,行业整体陷入低迷。
然而,2023年下半年以来,多重迹象表明周期底部正在形成。
首先,库存水平逐渐回归健康。经历长达两年的去库存周期后,渠道和终端客户的库存已从高位回落至正常水位。
其次,产能利用率回升。以日系龙头村田制作所为例,其2024财年(截至2025年3月)营业利润预计增长39%,达3000亿日元,产能扩张计划同步推进。
另外,价格止跌企稳。国巨、村田等头部企业均表示,部分规格的MLCC价格已出现环比改善,尤其是车用高容量产品因供需紧张而价格坚挺。
这一拐点的确认,不仅源于市场自发的供需调节,更与下游新兴需求的爆发密切相关。
02. AI与汽车电子:需求侧的结构性变革
传统上,MLCC的应用市场以消费电子为主导,手机占比高达38%,PC占19%。但近年来,汽车电子和AI硬件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。
1. 汽车“新四化”催生MLCC需求倍增
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和共享化的趋势下,单车MLCC用量呈指数级增长。据村田制作所数据,混合动力汽车需约1.2万个MLCC,纯电动汽车需求提升至1.8万个,而高端智能车型的用量甚至可达3万个。特斯拉和国内新势力车企的崛起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需求。集微咨询预测,到2025年全球车用MLCC需求量将达6500亿颗,市场规模占比从当前的16%显著提升。
2. AI硬件革命重塑高端MLCC市场格局
AI技术的普及对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无论是训练大模型的AI服务器,还是搭载端侧AI的智能手机、可穿戴设备,均需要更稳定、更小体积的MLCC支持。以智能手机为例,一台高端机型需搭载约1000个MLCC,而支持AI功能的设备对高容量、耐高温、高频响应的MLCC需求激增。村田制作所已针对AI硬件开发出全球最小尺寸(0.16毫米)的MLCC,计划2025年量产,技术领先亚洲竞争对手约五年。
值得注意的是,AI与汽车电子对MLCC的性能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,这直接推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。目前,车规级和工业级MLCC市场仍由日系(村田、TDK、太阳诱电)和韩系(三星电机)企业主导,但国内厂商正加速向这一领域渗透。
03. 供需博弈:日系收缩与国产替代的契机
在供给侧,全球MLCC市场长期呈现“金字塔”结构:日企垄断高端市场(市占率54%),韩企主导中端,中国大陆厂商聚焦低端。然而,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
1. 日系厂商战略调整:让出中低端,聚焦高端化
面对亚洲厂商的价格竞争,日系龙头选择收缩中低端战线。村田制作所在2024年发布的中期计划中,将2027财年的营业利润率目标从20%下调至18%,并明确提出“以市场份额优先”。其总裁中岛则夫直言:“我们将坚定响应销量增长需求,暂时淡化利润率目标。”这一策略调整的背后,是日系企业集中资源攻克车用、AI硬件用MLCC等高端市场的决心。例如,村田计划到2030年将MLCC全球份额从40%提升至43%,并斥资开发新一代小型化产品。
2. 国产替代加速:从低端突破到高端布局
在供应链安全诉求下,国产替代成为不可逆的趋势。当前,中国大陆MLCC厂商(风华高科、三环集团、宇阳科技等)全球份额仅8%,但在中低端市场已具备较强竞争力。以风华高科为例,其工业级MLCC产能持续扩张,2023年车规产品通过多家车企认证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厂商向高端市场的跃迁。尽管在陶瓷粉料配方、薄层化技术和共烧工艺上仍存在技术壁垒,但国内企业正通过并购、研发合作等方式缩短差距。TrendForce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MLCC需求量预计修复至4.33万亿只,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占“大半壁江山”,这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庞大的试验场。
另外在需求侧,当前MLCC市场正呈现“低端过剩、高端紧缺”的供需错配。消费电子领域,中低端MLCC产能过剩压力尚未完全解除;但在汽车和AI领域,高容量、高可靠性产品供不应求。这一剪刀差的扩大,成为推动行业周期反转的核心动力。
1. 全球产能扩张聚焦高端市场
为应对需求结构性变化,头部厂商纷纷调整产能布局。村田计划到2027财年将销售额提升至2万亿日元以上,并新建专攻车用MLCC的工厂;三星电机将越南工厂的车规MLCC产能翻倍;国巨则通过收购基美(KEMET)补足高端技术短板。
2. 价格分化预示盈利改善
市场分化导致MLCC价格走势迥异:消费级产品价格仍承压,而车规级和高端工业级产品价格自2023年起持续上涨。国巨营运长王淡如指出,MLCC订单出货比已回升至1以上,行业“景气下行周期接近尾声”。若2024年AI硬件和新能源汽车出货量超预期,MLCC价格有望进入全面上行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