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:机遇与挑战并存单片机解密
一、自动驾驶 “老炮” 扎堆转行
你能想到吗?那些在自动驾驶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佬们,突然就集体跨界,跑去造人形机器人了。
智驾芯片上市公司地平线创始成员余轶南博士,联手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,成立了具身智能领域初创公司维他动力;
(参考阅读请点击:《地平线“老将”余轶南离职:单片机解密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的跨界创业》)
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李震宇,加盟具身智能赛道初创公司它石智航;
前小米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刘方,成立了阿米奥机器人。
这还只是冰山一角,还有好多呢!
早在 2023 年,原文远知行 COO 张力离职后没多久就加入了逐际动力,担任联合创始人兼 COO;
曾在 Waymo 和 Momenta 担任重要技术职位的高继扬,创立了星海图,并获得了顶级投资机构千万级美元的投资;
曾在小鹏汽车和 OPPO 担任首席科学家的郭彦东,创立智平方科技有限公司,公司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,能驱动机器人实现高精度感知与自然交互。
不仅有这些大佬单干,车企们也坐不住了,纷纷下场布局具身智能。
广汽集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,单片机解密计划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,2026 年整机小批量生产;
理想汽车 CEO 李想表示做人形机器人概率是 100%;
小鹏汽车亮相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Iron 艾伦,已经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实训。
奇瑞汽车联手 AI 公司研发人形机器人,上汽创投参与智元机器人的战略融资。这阵容,简直豪华到不行!
二、技术同源,挑战不同
为啥自动驾驶大佬和车企都对人形机器人这么感兴趣呢?
很大程度是因为技术同源。
不管是造车还是造人,单片机解密本质上都是基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交互,对外界信息进行计算后,指导机器运动。
就像原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 说的,汽车也是机器人,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转移,工作量不大,工具现成,只是系统重新配置,本质相同。
但在实际应用中,两者还是有不少区别。
从计算规模看,自动驾驶在高速场景多,和安全紧密相关,需要高算力芯片实时计算,比如 L4 级自动驾驶需要 1000 TOPS 甚至几千个 TOPS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