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C解密硝烟即将燃尽,对抗还是共生
中国AI行业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狂奔。
DeepSeek不光是在春节期间轰炸了美国科技圈,也倒逼整个中国AI行业在春节前后都紧锣密鼓地赶进度——发模型,接产品,搞开源。
“半夜发新品”,成为了中国AI公司们的新常态:无论是最近爆火的Manus,还是通义最新开源的推理模型QWQ-32B,“IC解密经常一觉醒来,又被什么黑马公司和新技术轰炸。”
一日三变的行业,时常轰炸着AI从业者的神经。
这些“黑马”的公司们,虽然以“杭州六小龙”声名大噪,但AI公司真正密度最高的地区,依然是“宇宙中心”五道口的周边5公里内——这是清华系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势力范围,培养中国顶尖AI人才最多的两所高校。
为了招聘清北的人才,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把北京办公室放在了清华南侧约2公里的融科大厦;智能体Manus背后的公司,则藏在北京海淀区花园路社区的办公园区里,毗邻字节跳动。
曾经的“宇宙中心”,又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恢复了荣光。
在五道口一个十字路口的周围,就坐落着智谱、百川智能、生数科技、面壁智能、无问芯穹、趋境科技等多家AI明星创业公司。
铁打的写字楼,流水的创业公司。IC解密在大模型发展十倍于互联网的速度时,每家公司都在玩命狂奔,否则可能活不过五道口“枣糕王”。
在这里的每一家咖啡厅,你都可能撞到聊AI的从业者;晚上聚会后,有人会转身回公司继续加班到凌晨。机遇的兴奋和内卷的焦虑,是这里空气的味道。
2025年的第一季度即将过去,AI公司的爆红和洗牌时刻发生,产品在各种测试集上的排名不断变换。
2025年,是行业内期许的Agent(智能体)爆发之年,也可能是基础大模型之争迎来终局的一年。
短期内,技术优势将是争取时间窗口的最佳武器。而在这段时间内,一场针对着场景、流量、人才的拉锯战正在展开,手握更多资源的挑战者,和占据先发优势的守擂者,两者都在拼命奔跑。
预期调整:基模之战收尾、垂类竞争加剧
如果用一个词连接2024和2025,“预期调整”恰如其分。
一年过去,王者不再。IC解密曾经如日中天的OpenAI渐渐被竞争对手Anthropic超越,最新发布的大模型GPT-4.5也不再给业内带来轰动,更多是失望。新的技术和产品仍然高频出现,挑动着从业者的情绪。
就连去年不相信AGI、拒绝看任何一家AGI公司的朱啸虎,也在看到DeepSeek后直呼“我肯定会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