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片机解密电子工业大米”将周期反转
在电子工业的浩瀚产业链中,有一种被称为“工业大米”的关键基础元件——多层陶瓷电容器(MLCC)。这种体积微小、成本低廉的被动元器件,却是支撑现代电子设备稳定运行的核心部件,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,从AI服务器到工业控制系统,无一不需要它的参与。然而,这一行业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剧烈的周期性波动:2021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高达1148亿元,随后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、库存积压等因素,2023年市场规模回落至974亿元。如今,随着AI技术革命、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推进,以及供需关系的结构性调整,MLCC行业是否即将迎来周期反转?
01. 周期低谷已现:库存、稼动率与价格三重信号
MLCC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显著,其景气度通常由库存水位、产能利用率(稼动率)和产品价格共同决定。自2021年第三季度起,行业进入下行周期,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,价格持续下滑。以消费电子领域为例,智能手机和PC市场需求的萎缩直接拖累了MLCC厂商的出货量。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,2023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同比下滑6.9%,中国市场规模同比下降6.8%,行业整体陷入低迷。
然而,2023年下半年以来,多重迹象表明周期底部正在形成。
首先,库存水平逐渐回归健康。经历长达两年的去库存周期后,渠道和终端客户的库存已从高位回落至正常水位。
其次,产能利用率回升。以日系龙头村田制作所为例,其2024财年(截至2025年3月)营业利润预计增长39%,达3000亿日元,产能扩张计划同步推进。
另外,价格止跌企稳。国巨、村田等头部企业均表示,部分规格的MLCC价格已出现环比改善,尤其是车用高容量产品因供需紧张而价格坚挺。
这一拐点的确认,不仅源于市场自发的供需调节,更与下游新兴需求的爆发密切相关。
02. AI与汽车电子:需求侧的结构性变革
传统上,MLCC的应用市场以消费电子为主导,手机占比高达38%,PC占19%。但近年来,汽车电子和AI硬件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。
1. 汽车“新四化”催生MLCC需求倍增
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和共享化的趋势下,单车MLCC用量呈指数级增长。据村田制作所数据,混合动力汽车需约1.2万个MLCC,纯电动汽车需求提升至1.8万个,而高端智能车型的用量甚至可达3万个。特斯拉和国内新势力车企的崛起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需求。集微咨询预测,到2025年全球车用MLCC需求量将达6500亿颗,市场规模占比从当前的16%显著提升。
2. AI硬件革命重塑高端MLCC市场格局
AI技术的普及对硬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无论是训练大模型的AI服务器,还是搭载端侧AI的智能手机、可穿戴设备,均需要更稳定、更小体积的MLCC支持。以智能手机为例,一台高端机型需搭载约1000个MLCC,而支持AI功能的设备对高容量、耐高温、高频响应的MLCC需求激增。村田制作所已针对AI硬件开发出全球最小尺寸(0.16毫米)的MLCC,计划2025年量产,技术领先亚洲竞争对手约五年。
值得注意的是,AI与汽车电子对MLCC的性能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,这直接推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。目前,车规级和工业级MLCC市场仍由日系(村田、TDK、太阳诱电)和韩系(三星电机)企业主导,但国内厂商正加速向这一领域渗透